關于我市承接新能源汽車產業優勢的調研報告
周輝 張保國 劉敏
“十四五”是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型的攻堅期,在國際能源轉型升級和國內“雙碳”戰略深入實施背景下,智能化新能源已成為能源革命主戰場。市委、市政府歷來高度重視新能源產業發展,將鋼鐵、鋰電等新能源汽車核心上中游產業作為主導產業打造,已具備承接新能源汽車產業五大優勢。
一是汽車用鋼基礎扎實。綜合實力強。新余因鋼立市,新鋼公司經過60多年的發展,已積累了雄厚產業基礎。2021年產鋼突破1000萬噸,實現營收超千億元,具有較強的產品研發和應用實力,擁有1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和5家省級創新平臺,先后開發核電用鋼、汽車用鋼、高強度海洋工程用鋼、取向硅鋼等一系列高性能產品,各類高端鋼材先后被用于國家各種大型工程項目。發展基礎好。新鋼在做強鋼鐵主業的同時,大力發展鋼鐵延伸加工等非鋼產業,特別是積極進軍汽車用鋼市場,具有汽車板全流程先進生產制造工藝,汽車板產量達到30萬噸/年,主要生產汽車車輪鋼、大梁鋼、廂體用鋼、結構鋼等,產品銷往湖南、湖北、福建、江蘇、河北以及江鈴汽車、東風汽車、江淮汽車、鄭州宇通客車、北汽福田等全國多個地區和廠家。此外,新鋼子公司中冶新材建成了全國第一條新能源汽車專用高牌號電工鋼生產線,生產工藝水平達到了世界一流水平。配套產業全。擁有瀚德科技、久旺汽車、江鍛重工等15家特點突出的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長期為寶馬、一汽等國內外知名汽車整車生產廠商配套,可為新能源汽車提供濾芯、轉向節、制動器、空調壓縮機、軸承等多個零部件。
二是鋰電產業系統完備。產業聚集度高。擁有贛鋒鋰業、江西雅保、東鵬新材料等一批行業龍頭企業,并集聚了60余家鋰電企業,形成了鋰鹽、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電解液、隔膜、電池外殼、鋰電池、廢舊鋰電池綜合回收等鋰電池全產業鏈。鋰電產品涵蓋金屬鋰、碳酸鋰、氫氧化鋰、三元材料、石墨、電解液、隔膜、電池外殼、傳統鋰電池、動力與儲能電池等四十余種。產能充足。全市鋰鹽產能突破20萬噸,2021年產量超16萬噸(占全國產量超過1/3),氫氧化鋰出口占國際市場份額超五成,是全球最大的鋰鹽加工基地,也是國內重要的鋰動力與儲能電池產業基地,鋰電池年產能超13GWh。龍頭帶動強。贛鋒鋰業是鋰行業首家“A+H”股上市企業、全國首個“碳標簽”鋰企業,在澳大利亞、阿根廷、墨西哥、愛爾蘭和青海、江西等地掌控9處鋰礦資源,持有的權益鋰資源總量2100余萬噸,原料豐富程度全球最高。去年鋰鹽產量超10萬噸、成為全球最大供應商,長期向寶馬、東風等知名汽車廠商供貨,去年11月與特斯拉簽訂了鋰鹽長期供應合同,今年1月份10GWh固態鋰電池項目投產,率先實現固態鋰電池產業化并在東風汽車上裝車運行。東鵬新材料的銣銫鹽產量占全球8成,江西雅保在行業也有重要影響力。
三是區位交通優勢明顯。地理位置左右逢源。新余位于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中三角和閩東南三角區的交匯點,是連接大南昌都市圈與長株潭城市群的贛西走廊中心城市,也是新宜吉六縣跨行政區轉型合作試驗區的中心城市。得天獨厚的區位條件,不僅使新余市場可延展至贛西贛中、延伸至全省,借助江西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建設的東風,更可以向周邊經濟圈輻射,對于新能源汽車生產廠商緊貼超大規模國內市場具有很大優勢。交通四通八達。浙贛鐵路、杭南長高鐵橫貫東西,京九鐵路傍市而過,蒙華鐵路連通南北,構建了新余與長珠閩對接的5小時經濟圈,乘坐高鐵2小時可覆蓋華中地區,4小時可直達上海、深圳等重要城市;咸修吉高鐵有望落地并途徑新余,屆時會形成高鐵普鐵“雙十字架”鐵路網格局。在江西省率先建成環城路、形成環型+放射型的城鄉公路交通網絡,滬昆、贛粵和大廣三條高速和四條省道交匯。目前,滬昆高速“四改八”和樟吉、大廣高速改擴建正加快推進,新宜萍南部高速公路落地也指日可待。大宗商品進出便利。與京東深度合作共建京東物流(新余)5G智慧物流產業園、物流客服中心、區域物流結算中心等重大物流項目,大力建設臨港產業園、贛西物流樞紐和鋼材、煤炭等大宗商品物流項目,努力構建“樞紐+通道+網絡”現代物流體系。特別是水運方面,在穩定運行新余至寧波港鐵海聯運班列的同時,依托袁河“黃金水道”,大力推進袁河航道提升和新余港項目,特別是隨著贛粵運河的推進,可構建袁河—贛江—珠江—長江—沿海港口(寧波港、上海港、廣州港等)的水運國際物流通道。其中袁河航道疏浚項目已經開工,建成后可通行千噸級貨輪,將為企業“大進大出”提供航運支撐。
四是專業人才源源不斷。職業教育發達。新余是職業教育大市強市,職業教育曾被譽為“新余現象”在全國掀起熱潮,教育部先后兩次在我市召開職業教育現場會,并確定我市為現代學徒試點,有江西省唯一省級職教園區,全域確定為部省共建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示范園之一。全市現有職業院校13所、在校生9.2萬余人,每年可為社會輸送高級技工近3萬人。人才培養專業。在新余學院、江西工程學院設有新能源專業,也大力支持江西新能源科技職業學院建設。目前,三所高校新能源專業在校生共計4000余名,能夠為新能源汽車產業提供充足的職業技術人才。政策平臺多元。在出臺普惠性人才政策30條的基礎上,出臺了支持新鋼30條、鋰電30條等扶持政策,從土地、人才、稅收等方面給予支持。以鋰電產業為例,新余擁有國家級科研平臺3個、省級11個,各類科技人員2136人、占總人數的11.7%;與中科院青海鹽湖所、中科院寧波材料所、上海交通大學等10余所高校院所開展產學研用合作項目40余項。
五是發展環境持續優化。一方面是要素保障得力。不但人才、物流、土地等要素完備,能源保障更是堅實,去年初國家電投分宜電廠2臺66萬千瓦機組投入運行,多項運行指標刷新國內記錄;去年底大唐新余二期2臺100萬千瓦機組項目也正式開工,預計明后年可投用。另外,新余有行業最完備的光伏產業鏈條,也可為能源保障提供堅強支撐,龍頭企業賽維有國內唯一的國家級光伏工程研究中心,生產出世界首臺旋式鑄造單晶爐,去年獲全國顛覆性技術創新大賽優勝獎。另一方面是營商環境優越。近年來,我市深入貫徹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縱深推進“五型”政府建設,聚力打造“四最”營商環境,不斷深化“放管服”改革,切實落實減稅降費政策,提高政務服務質量和辦事效率,涌現了一批典型經驗,打造了一系列知名品牌。社?!耙豢ㄍā比脒x年度地方改革典型案例,“一照通辦”改革列為江西營商環境首個改革攻堅案例全省推廣,“仙女湖夜話”、政務服務“好差評”和“辦不成事”反映窗口等成為優化營商環境新品牌,受到企業和百姓贊譽,入選全國營商環境百強城市和地方政府效率百高市優秀榜單。
(作者單位:市政府辦公室)